夏季养生特点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
夏三月,指农历四月至六月,阳历六月至八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蕃即茂盛:秀即华美。在夏天的这三个月中,阳气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充分交合。期间清气充实是自然界万物生长最茂盛、最华美的季节。人是万物之灵,也应该神气饱满,情绪外向,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机。这时候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比较强盛,总体上显现出夏季万物华实的特点。夏季与其他季节不同的是,有一阶段呈现出湿热交蒸的气候特点,不仅气温高而且雨水多、湿度大最为潮湿闷热。中医把这一阶段称为长夏,人们容易感受暑湿之邪而犯病。
那么夏季养生该遵循哪些原则?
夏季要养阳
《黄帝内经》说,夏季应该“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为我们指出夏季应该遵循的养生原则。
夏天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繁华的季节夏季养阳就是培养人体一种蓬勃向外发散的状态。因此人们应该和自然界的气候变化相应夏天可以适当晚睡而早起,积极地
参加户外活动,不要为了躲避阳光而长时间呆在房屋里。通过户外活动锻炼提高身体对暑热的耐受性并使阳光得以宣发。暑热的气候容易使人烦躁所以要注意养性,避免心急燥热,通过运动发汗等方式把体内的郁闷宣泄出去,使身体顺应夏季宣发生长的状态。
同时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动旺盛汗出的较多,毛孔开泄,如果贪凉,如汗出后受风或空调过凉都更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长夏的湿热也最易伤及脾阳,所以不要认为夏天只有暑热之邪而恣食生冷,贪享寒凉。要注意养护阳气,凉茶的配伍不要过于苦寒,尤其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更要慎服。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大多数地区
长夏季节高温而多雨湿病多见于这个季节。长夏与五脏的脾相通,脾脏的秉性是喜欢比较干燥而厌恶湿邪一旦脾的功能被湿邪所阻遏,则可能因为脾气不能正常运化、气机不畅导致体内水湿停聚而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溏泄、小便不利、皮肤渗液、水肿、四肢不温等各种症状。有的地方夏天有喝姜茶的习俗,就起到了养脾阳而除湿的作用。
饮食养生
炎炎夏日里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煎炸油腻、辛辣食品。
清淡的饮食能清热、防暑、敛汗、补液,还能增进食欲。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如冬瓜、苦瓜、西瓜、黄瓜等,既可满足人体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吃冷饮要适度,不可过多吃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杀灭病菌。预防胃肠道病。
情志养心
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烦躁不安,生气易怒。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切忌烦躁不能自制,因躁生热从而心火内生。要使心情像清澈平静的湖水一样,正如古人所说要“静养勿躁”,这样才能避免因情志诱发疾病。
运动养生
运动的目的就是要使心情平静心静自然凉。高温炎热及伏天不宜远途跋涉以免伤津耗气。可以选择在比较凉快的早晚练习中医的养生功或漫步于江边湖畔或在草木繁盛的园林散步,总之要多亲近大自然不能因为怕热而只在有空调的健身房活动,在大自然中运动的收获是室内运动所无法比的。
按摩护心
①按摩膻中穴。膻中又称“气会”,是心包经的募穴,有行气化瘀、宽心顺气、疏通经脉等作用。平时感到肺气不足,出现心慌气短时便可按揉此穴位,日常的心脏保健也可经常按揉此穴位。
②按摩内关穴。内关穴对心脏疾病有很强的治疗作用,常按揉此穴位有预防心脏病、缓解疲劳、安神镇定等功效,尤其对心律不齐、心悸、心绞痛等症状有明显效果。自己左右手轮换,每只手臂按压十分钟左右,每日按压2 ~3 次即可。
③按摩太渊穴。太渊穴对心脏也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尤其对心律不齐、心悸等有明显的治疗效果。感觉脉搏跳动不稳定时,就可对太渊穴进行揉按,一般几分钟便可使脉搏恢复正常。心脏不好的人或者想养心的人每天均可按揉太渊穴,每次几分钟就能对心脏起到保健的作用。
④拍打心包经。经常拍打心包经,可有效消除心脏外部的心包积液,解除心脏所受到的不必要的压迫,使心脏正常功能得到恢复,从而有能力将血液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将堆积的废弃物带走。操作很简单:手掌稍稍用力拍打,每侧三分钟到五分钟,拍到微微发红就可以。心包经是心脏病急救时的重要经络,刺激左侧心包经,急救效果最迅捷。
| 素材来源于网络非原创